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民歌時期

「我們要一起努力做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但自己是誰?我是誰?我們是誰?-胡德夫

現代民歌運動屬於「本土運動」之一環,這股反向自己、回歸本土的自覺意識,在60年代以後就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突顯出來民國70年帶開始,台灣國際地位開始動搖,從保釣運動、退出聯合國到1978年的中美斷交,西洋熱門音樂遭到排擠、聽眾下滑,發起「唱自己的歌」現代民謠運動,使得許多年輕大學生開始開所接收的「民謠搖滾曲風」與「創作歌手」的概念帶入台灣音樂市場,成就了台灣70年代中期以來由民歌到校園民歌的興盛。

  現代民歌運動帶動了青年「學習吉他」與從事「音樂創作」的風潮,影響著台灣之後搖滾樂、地下、獨立音樂的發展,楊弦、胡德夫、李雙澤、等人無疑起到了不可取代的啟蒙作用,加上像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新格唱片與海山等唱片的出版,新格連續舉辦的4屆的「金韻獎」民歌歌唱比賽(1977-1980),以及共十屆的「大學城全國大專創作歌謠比賽」(1984-1993) 使得施孝榮、蔡琴、葉佳修、王夢麟、齊豫、李建複、馬宜中、邰肇玫、王新蓮、鄭怡、鄭華娟等人均成為民歌運動的代表人物,再配合民歌西餐廳以及吉他樂器行的林立,更埋下了台灣「音樂創作文化」的種子。

  80年代之後,滾石與飛碟在民歌運動退潮之後,變開始尋找其他類型的音樂商機,之後便開始推出「創作型歌手」的企劃,進行本土流行音樂的製作,像是陳昇、李宗盛、丘丘合唱團、羅大佑、蘇芮、、王傑、趙傳、鄭智化、張雨生、伍思凱、黃舒駿、李亞明的幻影樂團、薛岳的藍天使樂團等。80年代末期水晶唱片以及90年代的友善的狗等唱片公司,開始默默推行台灣搖滾的音樂記錄與發行。

  台灣現代民歌運動開啟了台灣音樂發展的新頁,開創一種新的音樂論域,對於音樂價值的判定,開始注重「重視真誠性」以及「批判商業化」兩項特質,有別於當時的國語流行歌曲或是學院觀點,這種兩音樂評價方式,形成一種音樂論述的基底,對後來的音樂評論發揮了相當大的影響力。「重視真誠性」這項評價方式直到今日,無論是音樂評論或是唱片公司的行銷訴求上,「唱自己的歌」的這種精神仍然具有相當的論述正當性,無論是民歌運動的哪一個路線,強調的都是歌手本身即為創作者(singer-song writer),歌手並不以外形取勝,而是以真誠動人的歌聲與創作實力來獲得肯定。而「批判商業化」這項評價方式,至今仍備受爭議,許多後來的論者甚至將商業化與真誠性的失落畫上等號,只要是商業作品,就是「不真誠的」。然而這樣的觀點基本上是站在高級文化的觀點來看待文化工業的產品,事實上,商業的力量在資源的掌握上雖然握有絕對優勢,但在文化工業的領域中,商業價值與文化價值的互動是以一種更為複雜的動態組合方式在進行,也就是如前所述,商業力量在各種價值之間形成一個重要的中介角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