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

ZMET研究法

ZMET目的


(1)找出驅動人們思考與行為的心智模式
(2)使用隱喻的手法去了解人們的視覺、聽覺等感官意象,並使用質性研究方法抽取出其中的隱喻概念以及驅動人們思考與行為的心智模式

ZMET七大假設

(1) 大部分的溝通是以非口語式為主。
→人們的話的文字內容不代表本身所要表達的,反而是肢體語言、眼神、表情、腔調、聲音大小聲更可以表述/扭曲了本意。

(2) 思想是以影像的形式產生。
→人們在思考時,腦中出現的不會是一連串的文字,而是一連串圖像結合成的影像。比如你現在可以想想看等會吃晚餐要吃啥?

(3) 隱喻是思想的基本單位。
→隱喻即是使用一種東西/事件來比喻另一種東西/事件,而人們在思考的時候,通常就是使用隱喻來表述,像是將「教授」比喻成「惡魔」、將「明星」比喻成「英雄」等等。

(4) 感官意像是一種隱喻。
→人們的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意象,如同一種隱喻,比如仔細觀察一個人時,我們會受到他的外在形象、服裝、體味、行為、談吐、腔調、肢體接觸等感官影響,進而去判斷他這個人,而不是以單一個感官去判斷它這個人。

(5) 心智模式如同故事的陳述。
→人們陳述故事是一種知識的隱喻,把自己的記憶表述出來,並使用許多關鍵字/概念將之串聯起來,而這些關鍵字/概念,就是一種隱喻。像是我們說小紅帽故事時,我們會把小紅帽形容成可愛、嬌小,把大野狼形容成巨大、險惡,把獵人形容成智慧、英雄,然後故事先從小紅帽溫暖的家、到陰森的森林、再到重聽的奶奶家。我們在表述故事時,用了許多的概念將之連串,且無時無刻都在使用隱喻比喻這些概念,而這些概念的連結,從最初的原因到結果,則就是一個心智模式。

(6) 深層的想法能夠被進入。
→每個人都有內心深層的想法,而自己本身並不知道,因為每個行為的出現,都牽扯到太多概念的互動,比如買了一台車,我為什麼會買這台車?便宜?外觀?需求?品牌?朋友建議?等等等太多了,而我對便宜的定義、外觀的喜好、需求的養成、品牌的觀念、朋友的形成也都牽扯到太多太多的訊息了,因此導致我們自己不了解自己當下的行為/決策,他的深層意義/想法/原由是什麼?但是這些深層的意義/想法/原由其時是可以透過一些方法像是(ZMET)被擷取出來的。

(7) 理性與感性是共同存在的。
→人們在思考時,理性與感性是共同存在的,而非單獨存在,像是我們去吃飯時會考慮到口味喜愛也會考慮到價錢高低,如果單單考慮到口味喜愛,那可能每天都會吃千元以上的高級料理,如果只考慮到價錢高低,那可能美每天都在吃10元的麵包過日子,因此我們的思考是理性與感性綜合產生的結果。

沒有留言: